时事询典 引经据典来寻找时事灵感

源自: 《四部丛刊》/初編/史部/資治通鑑/卷第二百九十一(宋·司馬光 撰 景上海涵芬樓藏宋刊本)
歐陽脩論曰:禮義廉恥,國之四維;四維不張,國乃滅亡。禮義,治人之大法;廉恥,立人之大節。況爲大臣而無廉恥,天下其有不亂!國家其有不亡者乎!
源自: 《大明会典》/卷之一百三十二/兵部十五/鎮戍七/各鎮通例
凡海禁,弘治十三年令:官民人等擅造二桅以上違式大船、将带違禁貨物下海、入番國買賣、潛通海賊、同謀結聚。及為嚮導、劫掠良民者,正犯處以極刑,全家發邊衛充軍。若止将大船雇與下海之人、分取番貨,及雖不曾造有大船,而糾通下海之人、接買番貨或探聽番貨到来、私買販賣,若蘇木胡椒至一千斤以上者,俱問發邊衛充軍,番貨入官。

源自: 《四部丛刊》/初編/集部/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/卷第九十一(宋 朱熹 撰 景上海涵芬樓藏明刊本 )

以公議進退人材者,用人之要道也;察其正直納忠阿謏順旨者,辨君子小人之要道也;廣開言路者,防壅蔽之要道也;考核事實者,聼言之要道也;量入爲出者,理財之要道也;精選監司者,理郡邑之要道也;痛懲贓吏者,恤民之要道也;求文武之臣面陳方略者,選將帥之要道也;稽考兵籍,省財之要道也。

源自: 《四部丛刊》/初編/史部/晏子春秋/卷第四(景江南圖書館藏明活字本 )
“廉政”的概念古已有之,最早见于春秋时期:

景公問晏子:廉政而長久,其行何也?晏子對曰:其行水也,美哉水乎清清其濁,不無雩途,其清無不灑除,是以長久也。


源自: 《四部丛刊》/初編/史部/三朝名臣言行錄/卷第十之二(宋 朱熹 撰 景海鹽張氏涉園藏宋刊本 )
陛下誠能常以利民爲本,則民富矣;常以憂民爲心,則民樂矣;賦役非人力所堪者去之,則勞困息矣;法禁非人情所便者蠲之,則鬱窒通矣;推此而廣之,盡誠心而行之...
源自: 《四部丛刊》/初編/集部/皇朝文鑑/卷第五十九(宋 呂祖謙 編撰 景常熟瞿氏鐵琴銅劍樓藏宋刊本 )

人君之奉,取之於民,故不可不愛民。天子者,合天下之力而共尊養之。凡宫室車馬服食器用,無非取於天下,皆百姓之膏血也。其作之也甚勞;其成之也甚難。安而享之,不可不思其所從來;思其所從來,則愛之而有不忍費財之心;憂之而有不忍勞民之心。以此之心,行此之政,而天下不安者未之有也。


源自: 《大明会典》/卷之一百十/禮部六十八/給賜一/在京官員人等(公差附)
明代在京官员端午之日会按例收到给赐。
源自: 《大明会典》/卷之十三/吏部十二/致仕
國初官員。凡以禮致仕者。與見任同。朝廷待以優禮。又有陞秩給俸。賜勑之典。其後大臣致仕。或給
驛還鄉。或命有司歳撥人夫。月給食米有差。其尤寵異者或賜敕。或加賜白金文綺。或又官其子孫皆特
恩云。職掌舊屬勲司。今攺歸此洪武元年令。凡内外大小官員。年七十者。聴令致仕。其有特旨選用者
。不拘此例○十三年。令文武官六十以上者。皆聴致仕○二十六年定。凡官員年七十以上。若果精神昬倦
許令親身赴京面奏。如准。吏部查照相同方許去官離職。......

源自: 《大明会典》/卷之七十七/禮部三十五/貢舉/科舉
一試前二日,圖畫東西行席舍間數,編排開寫某行間係某處舉人某人坐,又于間内貼其姓名出榜曉示。一試之日黎明,舉人入塲,每軍一人看守,禁講問代冒,黄昏納卷,未畢者,給燭三枝,燭盡文不成者,扶出。

隆慶元年奏准:掲曉之日,提調官即将中式舉人朱墨卷,發出提學道,查驗墨卷字跡與先前考取科舉原卷。如果出自一手,即令本生于朱墨二卷上親供脚色,提學官用印鈐封。兩京送京府,各省送布政司。差人星馳解部,如試錄先到,而解卷到遲者,将提調官究治罪。

源自: 《四部丛刊》/初編/子部/齊民要術/序(後魏 賈思勰 撰 景上元鄧氏群碧樓藏明鈔本)
纪录片《舌尖上的中国》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评议。其中一段精彩文字:

不同地域的中国人,运用各自智慧,适度、巧妙地利用自然,获得质朴美味的食物。能把对土地的
眷恋和对上天的景仰,如此密切系于一心的唯有农耕民族。一位作家这样描述中国人淳朴的生命观
:他们在埋头种地和低头吃饭时,总不会忘记抬头看一看天。


古人《齐民要术》对农耕劳作有更为深刻的叙述:

蓋神農爲耒耜,以利天下;堯命四子,教受要時;舜命后稷,食爲政首;禹制土田,萬國作乂
;殷周之盛,詩書所述,要在安民,冨而教之。

管子曰:一農不耕,民有飢者;一女不織,民有寒者。倉廩實,知禮節;衣食足,知榮辱。丈人曰
:四體不勤,五穀不分,孰爲夫子?傳曰:人生在勤,勤則不匱。語曰:力能勝貧,謹能勝禍。蓋
言勤力可以不貧,謹身可以避禍。